“看不見的努力”換來“看得見的清新” 江蘇鎮江空氣質量達“十四五”以來最優水平
深秋的江風吹過諫壁江畔,天空清澈得近乎透明。來自江蘇省鎮江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降至34.6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較2020年下降3.8微克/立方米。截至今年11月16日,這一數字進一步改善至32.1微克/立方米,達“十四五”以來最優水平。

數據向好,離不開產業源頭的系統治理。“十四五”以來,鎮江市全力實施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工業污染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近日,記者深入國能江蘇諫壁發電有限公司、江蘇鴻泰鋼鐵有限公司等重點行業企業,通過一線走訪,探尋空氣改善背后那些“看不見的努力”。

一座老牌火電廠的“綠色轉身”
走進國能江蘇諫壁發電有限公司,屏幕上的排放數據實時跳動,幾乎每一次變化都能追溯到設備運行的細微調整。隨著第四輪環保改造工程全面收官,這家沿江大型火電廠的環保治理水平正加速攀升。“我們始終把環保當成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桂生對記者說。
作為一家曾多年雄踞全國最大火力發電廠名號的、鎮江人家喻戶曉的大型國企,企業在“十四五”期間不斷加大治理力度。第三、第四輪環保改造中,超低排放、全負荷脫硝、無組織排放治理等一批工程密集實施。“每天都在想辦法,把排放指標再壓一壓、再穩一穩。”劉桂生介紹,“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企業環保投入累計達15.0982億元。
在封閉式圓形儲煤場,撲面而來的不是煤塵,而是一層“看得見的清潔度”:巨型拱形罩棚將堆場與外界徹底隔離,噴霧抑塵、空氣監測、密閉通廊等系統同步運行,形成獨立穩定的清潔空間。從堆場到鍋爐原煤倉,煤炭始終處于濕潤、封閉輸送環境,全程覆蓋干霧抑塵裝置,有效避免二次揚塵。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火電行業是鎮江市推進清潔化改造最早、力度最大的行業之一。近年來,鎮江市將火電、鋼鐵、水泥等企業納入重點排放大戶清單,根據企業工藝水平和治理能力優化減排目標,不斷挖掘深度減排潛力,持續壓降全市污染物排放總量。根據鎮江市2021—2024年環境統計年報,自友好協商減排實施以來,全市污染物排放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重點企業減排成效逐步顯現。
如今,從江面遠望諫壁電廠,煙囪上空只見白色水汽輕輕升騰。“嚴格來說,現在已經不能叫‘煙’了。”工作人員笑著說,“經過多道環保處理后,排出的主要是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再是過去的煙塵。”

“短流程”煉出“輕”鋼鐵
走進江蘇鴻泰鋼鐵有限公司,空氣中的“輕盈感”幾乎讓人忘記自己置身一家大型鋼鐵企業。曾經在重工企業中常見的粉塵和異味,如今在這里已難以捕捉。
“我們采用的是短流程煉鋼——不建高爐、不設焦化,不做燒結和煉鐵,這意味著從源頭上就減少了大量污染環節。”江蘇鴻泰鋼鐵有限公司環保部相關負責人打開工藝流程圖,一邊指示一邊介紹,短流程煉鋼以“廢鋼—電爐—連鑄軋制”為主要路徑,相比傳統長流程,不僅能耗更低、碳排放更少,粉塵、煙氣等環境負擔也大幅下降。
企業并未因流程更“干凈”而放松治理力度。過去行業普遍采用“熱潑法”處理高溫鋼渣,高溫鋼渣驟遇冷水,粉塵容易向四周無組織擴散。為攻克這一“行業頑疾”,鴻泰鋼鐵新增熱燜渣車間處理鋼渣,熱悶產生的水汽通過濕法除塵進行處理,解決了熱潑導致的無組織逸散問題。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推動重點行業綠色轉型,“十四五”期間,鎮江市印發了《鎮江市2021年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方案》,推動全市火電、鋼鐵、石化、水泥、工業爐窯等相關企業落實超低排放改造。3家統調電廠完成全負荷脫硝改造、3家垃圾焚燒企業完成PNCR脫硝改造、2家水泥企業完成SCR脫硝改造、3家鋼鐵企業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監測評估工作。

治氣“中樞”實時運算
空氣質量改善的背后,是一個看不見的體系支撐。“十四五”以來,鎮江市大氣治理從“粗線條”走向“精細化”,源頭嚴控、過程監管與科技支撐正加速形成合力。
“我們提前梳理全市VOCs排放企業清單,對年度排放量靠前的企業納入友好協商減排清單,并結合當前執行標準或歷史數據,制定每日友好減排目標。”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重點行業共50家排放大戶持續實行友好協商減排機制。
為讓管控更加“精準指向”,鎮江市以近年氣象和排放監控數據為基礎,采用AERMOD模型對重點排放源進行解析,測算出不同氣象條件下重點企業的污染貢獻度,形成“一企一清單”。
監測體系的“神經網絡”也在不斷織密。全市現已建成國控、省控、鄉鎮級站點共54個,并加密布設300余個微型網格站。依托鎮江市大氣污染防治指揮系統平臺,監管人員能夠實時查看空氣質量指數、氣象參數和企業運行情況,并利用顆粒物和VOCs走航車、無人機等手段開展現場溯源,構建起一套系統、精細、立體的大氣治理體系。
隨著各項指標持續向好,“十四五”收官之年,鎮江大氣治理仍在朝著更高目標邁進。市生態環境部門表示,下一步將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從早攻堅、爭取主動”的思路,強化源頭減排和精細化管理,打好主動仗、主攻仗,推動全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記者 陶立波 通訊員 李媛 陳允軍)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