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橋鎮農文旅融合書寫振興答卷
深耕本土資源 激活鄉村活力
金山網訊 近日,在位于鎮江經開區姚橋鎮伏漕村黃泥灘的田園綜合體,一處十天前剛完成水稻秋收的50畝田塊里,帶有旋耕機的拖拉機在前方深翻地塊,在田邊運輸車補充完肥料的撒肥車緊隨其后進行撒肥作業。
“我們準備將這塊50畝田塊打造成‘黃泥灘共享小菜園’,劃出小塊菜地,面向城市家庭推出認領模式,城市家庭進行種植與采摘,平時委托伏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日常管理。”伏漕村黨總支書記王躍華介紹,“12月初蔬菜種植將正式啟動,當前我們正在與第三方溝通研發菜地認領APP,預計APP將于2026年1月上線。”
今年以來,姚橋鎮立足本土資源稟賦,以石橋村、伏漕村、儒里村為示范標桿,創新走出“非遺賦能、農耕筑基、文明鑄魂”的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驅動三大特色產業協同發力,為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書寫鮮活的姚橋答卷。
田園綜合體“多點開花”
打造鄉村休閑新地標
2024年3月,伏漕村對黃泥灘200余畝閑置地塊、拆遷區域宅基地、河塘等土地進行整合并完善溝渠等配套設施,整理出的土地由村辦企業伏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伏漕農業”)承包種植,通過與周邊企業簽訂訂單農業模式,承諾全部施加有機肥料,得到客戶企業廣泛好評。2024年7月,伏漕農業在黃泥灘建設烘干房,目前烘干房內共有12臺烘干機,最高日烘干量可達360噸,烘干房除了村辦企業承包的種植糧食,還承接了附近其他農戶的糧食烘干需求。
今年開始,伏漕農業以“耕、種、管、收、烘干、加工、儲藏、銷售”全鏈條服務體系為基礎,依托黃泥灘優質稻米產業鏈及菜園基地,精心策劃“研學旅游+場景營銷”創新發展模式,讓游客們親身參與到農耕文化的體驗活動中。王躍華介紹,“明年年初我們還將啟動30畝魚塘項目及10畝果園項目,讓游客體驗采摘與垂釣,擁有更多休閑娛樂選擇。”
國慶返校憶青春 非遺美食引客來
今年國慶期間,在姚橋鎮石橋村的原石橋中學舊址、如今被改造為休閑娛樂綜合體的“食光里·白玉石堂”,返鄉校友們走進記憶中的教室和籃球場回味學生時代,在由原食堂改造的白玉餅展示中心,體驗鎮江非遺——東鄉美食白玉餅的制作過程。
“白玉餅”又稱爛面餅,是一種源于鎮江東鄉的特色民間面食小吃。作為一道充滿鄉土氣息的民間面點,白玉餅形狀渾圓寓意著幸福團圓。每到中秋,東鄉處處便聞“拍”餅聲,以此慶祝佳節。 大家一邊參觀白玉餅的制作區及包裝區,一邊傾聽石橋村黨總支書記徐杰講述關于當前白玉餅的營銷情況。
“食光里·白玉石堂”7月底開始改造建設,9月初投入使用,改造后作為休閑娛樂綜合體,設置非遺展示室、茶室、露營地、活動室。“后期我們準備將教學樓二樓改造成為民宿,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到石橋。”徐杰說。
以直播為橋 激活鄉村研學新動能
自紅色助農直播開播以來,在直播產品的空檔,作為主播的儒里村黨總支書記孫李美與村委委員黃家鑫還會向網友們推介儒里老街、家風家訓館及朱氏宗祠等景點,吸引網友實地打卡,講好古村故事。
作為全國文明村鎮,儒里村以文明建設為核心,延伸直播產業鏈,深耕文化儒里定位,通過“家風+朱子+詩詞+非遺+中醫”五元文化賦能模式,計劃利用家風家訓館、詩詞廣場、朱氏宗祠等8大場景,形成研學互動游路線,打造具有“家風黨建+國學研習”特色的鄉村研學產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記者 張瓊霞 通訊員 吳倩)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