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31年,寫下最長情的“鎮江情書”
搭建中德友誼橋梁,宣傳“揚子江畔明珠”
金山網訊 在鎮江一家熱氣氤氳的鍋蓋面店里,86歲的諾伯特·艾格爾與老友們分享著來自德國的消息:“曼海姆多景園的茶館馬上就滿24年了。”到今年10月,艾格爾連續31年訪鎮。這次來訪的目的是深入磋商“曼海姆中國周”活動細節,為2026年多景園建園25周年慶典做準備。
從西津渡的青石板到北固山的甘露寺,再到南山的竹林深處,這位德國老人的足跡遍布鎮江。他深情地說:“鎮江是我的第二故鄉。這話不僅寫進了書里,也刻在我的心上。”
萊茵河畔的江南園林
艾格爾與鎮江的緣分,始于一場跨越重洋的“園林之約”。上世紀90年代,熱愛中國文化的艾格爾與夫人萌生了要將江南園林搬到歐洲的念頭:“江蘇園林不僅供游客休閑,還回答了如何連接天地、自然,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999年,時任德國曼海姆市第一副市長的艾格爾簽署了關于與鎮江建設中國園林的合同,占地約6000平方米的多景園在曼海姆路易森公園破土動工——“多景園”的名字,就來源于鎮江北固山甘露寺內建于宋代的多景樓。為了讓這座“中國園”更顯得原汁原味,整個工程的建筑材料、設計理念,池塘里的太湖石,甚至花園中的植物全都來自中國,展現出中國園林豐富的文化內涵。園中一處工整漂亮的“落霞亭”匾額,由艾格爾親筆寫下,成為他與鎮江深厚情誼的見證。
多景園于2001年開園,艾格爾介紹,它落成后的10年里接待了4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2023年德國聯邦園藝博覽會上,從法國、加拿大、波蘭等9個國家的園林園藝中,多景園以70萬票脫穎而出,在評比中排名第二。“多景園是鎮江和曼海姆市友好往來的見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也是中德兩國友誼的見證。” 艾格爾在《揚子江畔的明珠——一個外國人眼中的鎮江》一書中記下了這份感動。
筆尖下的城市年輪
2024年3月,《揚子江畔的明珠》中文版首發。“它主要基于我過去30年與鎮江的交流,講述鎮江市的發展和提升。”艾格爾在首發式上介紹,“寫這本書是為了搭建西方與鎮江的橋梁,幫助更多西方人了解真正的東方世界。” 2017年11月,他開始動筆寫下他記憶中珍藏的鎮江故事,介紹鎮江蓬勃發展的經濟社會建設情況,推介低碳先行的城市發展理念,展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古韻。如今,這本書已有中德英三種版本,在歐洲和中國廣泛傳播。
“鎮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位于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那里的人們都極其禮貌,整個社區非常和諧”……在艾格爾的筆下,鎮江的城市風貌如同畫卷展開,鎮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亦歷歷在目。“在德國,人們會說‘中國速度’,在過去的40年間,我對此深有感受。”艾格爾說,中國6年的發展速度,相當于德國的40年,甚至是60年,因此更要記錄下這里的新變化。
《揚子江畔的明珠》出版后,艾格爾萌生了再為“第二故鄉”寫一本書的想法。他幾度來鎮,又走訪了鎮江諸多企業、高校和研究會,拜訪了鎮江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江蘇大學,他為江大學子介紹鎮江和曼海姆市的深厚友誼,深入了解鎮江的教育事業發展;在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他看望老友許祥生并體驗中醫技術;在鎮江經開區的企業里,他深入了解鎮江產業鏈建設……這些點點滴滴,都將化成文字,再度成為艾格爾筆下的城市年輪。
跨越國界的動人情誼
“不斷提高跨越文化能力是友城關系成功的關鍵。”“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希望讀者能夠不持偏見地走近這座正在崛起且有著偉大歷史的新興現代化城市鎮江——一顆揚子江畔的明珠。”《揚子江畔的明珠》一書的首卷扉頁和后記中,寫著艾格爾的這兩句思考,而他本人正是這兩句話最真誠的踐行者。
30余年來,這位“江蘇省人民友好使者”與鎮江的深厚情誼,已轉化為兩座城市的合作基因。
艾格爾告訴記者,他曾帶領五六個大團隊來到中國,有些團隊人數超過100人,讓更多友人深入體驗中國文化;他還與中國男足前主教練施拉普納等共同發起了多屆“中德青少年足球交流賽”,促成鎮江U16青少年足球隊多次赴德參加比賽;德國在鎮江設立了雙峰格雷斯海姆醫藥玻璃(丹陽)有限公司、比澤爾旋轉壓縮機(江蘇)有限公司等27家企業,我市孚能科技等20家企業也在德投資;兩市定期開展教育互訪、文化展演,鎮江多次參訪歐洲博覽會……自鎮江與曼海姆于2004年結為友城以來,兩地在艾格爾的促成下,已經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開展了諸多卓有成效的友好交流與合作。
這份跨越重洋的聯結,不僅是一場動人的“老友記”,更成為中德地方政府攜手發展、人民友好往來的堅實紐帶,如同揚子江與萊茵河的水波,在經貿互通、文化互鑒中持續滋養著兩國世代友好的土壤。(記者 吳韻晗)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