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協同筑牢糧食安全 “壓艙石”
據央視網報道,今年 10 月中下旬以來,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吉林已調出糧食近 400 萬噸,同比增長近 50%;營口港日均中轉糧食近 4 萬噸,黃碼港 18 座萬噸淺圓倉實現 “儲加聯動” 零延遲。這些亮眼的實踐,不僅按下了秋糧運輸的 “加速鍵”,更彰顯出我國糧食物流體系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硬核實力。
秋糧運輸的 “快”,源于運輸通道的 “暢”。作為 “北糧南運” 的關鍵節點,吉林扶余依托京哈鐵路干線的區位優勢,構建起 “鐵路 + 海運” 的雙軌運輸網,向南通過鐵路直達北京、鄭州、海口,向東南銜接營口港、大連港轉海運至長三角、珠三角,讓東北黃金玉米帶的物產高效觸達南方消費市場。而營口港作為北方離東北主糧產區最近的出海口,憑借散糧鐵路專線、231 座儲糧筒倉的硬件支撐,成為秋糧中轉的 “咽喉樞紐”,每天近 4 萬噸玉米、小麥在此完成 “鐵路到海運” 的無縫銜接。這種 “干線鐵路 + 沿海港口 + 內河航道” 的多式聯運格局,打破了區域運輸壁壘,讓秋糧從田間到餐桌的路徑更短、效率更高。
秋糧運輸的 “穩”,得益于科技賦能的 “智”。在糧食運輸中,“儲得好、耗得少” 是保障品質的關鍵。江蘇黃碼港給出了智能解決方案,18 座萬噸淺圓倉單倉儲量是普通平房倉的 3 倍,通過物聯網技術集成的進出庫、通風、控溫系統,實現糧食 “綠色高效周轉”;相鄰的大米加工車間里,全自動化生產線完成清理、碾米、包裝全流程,碼垛機器人精準作業,既保障了加工質量,又避免了人工環節的損耗。營口港同樣展現科技力量:密閉式自動化傳送系統減少糧食揚塵與損耗,筒倉內的溫濕度監測設備確保糧食儲存安全,2 臺自動裝船機每小時可裝糧 700 余噸 —— 科技的注入,讓秋糧運輸從 “人力密集” 向 “智慧高效” 轉型,也讓 “顆粒歸倉” 有了更堅實的技術支撐。
秋糧運輸的 “暖”,植根于責任擔當的 “實”。糧食安全是 “國之大者”,每一粒糧食的順暢運輸,都離不開無數人的堅守與付出。在扶余的糧食發運站,5 人運輸小隊每天要搬運 4 輛貨車、合計 120 噸的糧食,60 公斤一袋的玉米在他們手中傳遞,汗水浸濕了工裝卻從未放慢節奏;國鐵沈陽局為糧食運輸開辟 “綠色通道”,執行 “優先配空、優先裝車、優先掛運” 原則,112 條專用線 “火力全開”,確保秋糧運輸不堵點、不誤工;營口港的工作人員 24 小時輪班值守,從糧食進港、存儲到裝船,每個環節都銜接緊密、一絲不茍。這份 “把糧食安全扛在肩上” 的擔當,讓南行的糧車不僅運送著豐收的果實,更傳遞著民生的溫度。
“糧食穩則天下安”。當秋糧乘著高效物流的 “翅膀” 抵達千家萬戶,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豐收的喜悅,更是國家糧食安全防線的持續加固。未來,隨著智慧物流、綠色運輸的深度融合,這條守護 “中國飯碗” 的運輸動脈,必將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注入更強勁的動能。(陳德芳)
【廣告】(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