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丨織就水脈新圖景,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水脈連著國脈,水情關乎國情。江蘇地處東部沿海地區中部,轄江臨海扼淮控湖,是全國水網密度最大、開展水網系統治理最早的地區之一。江蘇水網規劃謀劃早,1958年即首次提出以河網化治理為主要任務的水利規劃綱要,指導全省水網建設,經過四次持續大規模的系統建設,基本建成了較為完善的防洪治澇、供水、降漬以及航運、生態等綜合利用水網體系。
綱舉目張,大江大河筑牢安全屏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江蘇以“通江達海”的格局,將水網之“綱”系于大江大河。在淮河流域,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與洪澤湖滯洪區建設同步推進,如同為淮河系上“安全帶”;蘇北灌溉總渠堤防加固工程則如“鋼鐵長城”,守護著里下河地區數千萬畝良田。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與塌岸治理項目雙管齊下,虞河拓浚工程的前期推進更預示著未來水系通達的無限可能……水治理的深化不僅帶來碧波蕩漾的自然美景,更催生了綠色發展的新動能。“大動脈”工程,有力提升了防洪減災能力,更通過“千余閘站控導”的精準調度,讓江淮之水真正成為潤澤江蘇的“生命線”。
目明結固,毛細血管激活水網活力。如果說,大江大河是水網的“綱”,那么中小河流與支流水系便是貫通全省的“目”與“結”。江蘇以“繡花功夫”推進區域治理。潭竭片區治理聚焦“最后一公里”難題,通過水系連通工程打通斷點;江河支流治理與引調水工程同步實施,讓清水暢流、濁水不出成為常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中型水閘泵站升級改造等工程,則像“外科手術”般消除隱患,確保每一處“水網節點”都堅實可靠……“大動脈”與“毛細血管”協同發力的模式,讓江蘇水網既具“筋骨”之力,又顯“血脈”之活。
智領未來,綠色智能賦能水網升級。江蘇水網的“牛”不僅體現在規模,更在于創新。生態河湖行動計劃中,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被置于核心地位,通過濕地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舉措,讓水網成為“會呼吸的生態系統”。而綠色智能技術的融入,則讓傳統水網煥發新機,智能監測系統實時感知水情變化,大數據平臺精準調度水資源,無人機巡查提升工程管護效率……大江奔流,蘊藏著中華文明的綿長血脈;河湖安瀾,關乎著國計民生的穩固根基。眼下,江蘇以“科技+生態”的雙輪驅動,提升了水災害防御效能,更讓水網成為推動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江河奔流,生生不息;青春奮斗,接續不止。從“治水”到“智水”,從“安全”到“生態”,江蘇現代水網的建設歷程,是一部以水為筆、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大文章。當江淮之水在江蘇大地上奔涌流淌,流淌的不僅是生命之源,更是一個經濟大省以水為媒、向綠而行的堅定決心。這樣的水網,何嘗不是新時代江蘇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密碼”?(朱曉彥)
責任編輯:華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