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男人吃奶的视频,樱桃成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看麻豆,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白浆,男人操女人免费网站,绿帽在线观看99av,免费欧美精品

首頁 新聞中心 鎮江新聞 鎮江新聞 - 社會

我與共和國同齡丨生于1949年,和祖國一起成長

2025-10-03 04:09 來源:今日鎮江

■ 編者按

時光長河奔涌不息,總有一些特殊的年份熠熠生輝。1949年,新中國誕生,開啟波瀾壯闊的發展征程。這一年,一群嬰孩呱呱墜地,他們的命運從此與祖國緊密相連。

日前,鎮江日報走訪多位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人。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有著各異的人生軌跡,在不同的崗位上見證了祖國從百廢待興到繁榮富強的偉大跨越。他們的人生故事,是個人奮斗的生動寫照,更是國家發展的鮮活注腳。在國慶節到來之際,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世界,聆聽他們的故事,汲取前行的力量。

“祖國強大了,我也進步了”

金山網訊 在丹徒區的王春芳老人家中,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她慈祥的臉上,爽朗的笑聲回蕩在客廳里。“祖國強大了,我也進步了。”她將自己76年的人生濃縮為3句話:“我是苦難的少年、艱苦的中年、幸福的晚年。”

“我是1949年2月生的,是在炮火連天中來到這個世界的。”王老師回憶,13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留下母親獨自撫養3個年幼的孩子。“我16歲初中畢業就毅然回村勞動,因為媽媽一個人掙不來3個人的口糧。”她的眼眶微微泛紅。

“是共產黨救了我們一家。”轉折發生在她被推薦擔任民辦教師后。懷著感恩之心,她一邊勞動一邊自學,通過刻苦鉆研取得中師學歷,又從民辦教師轉為正式編制,最終獲評小學高級教師。談及教育事業,她目光堅定:“我以實際行動報答黨的恩情。”

從戰火中誕生的嬰孩,到三尺講臺上的耕耘者,再到安享晚年的退休教師,王春芳的人生是國家發展最生動的注腳。她的經歷,正是千千萬萬人命運變遷的真實寫照。(記者 盛林娟)

“每一步成長,都踩著祖國發展的鼓點”

金山網訊 1949年,徐道喜伴著新中國的曙光降生。每年國慶節,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他都格外激動——這一天不僅是共和國的生日,更是他生命年輪里最珍貴的印記。

年輕時,徐道喜投身醫療衛生事業,從臨床一線到醫院管理崗位,那些年見證了醫保體系從無到有、醫療技術從落后到先進的變革,也始終以共產黨員的初心擔負起醫者的使命。“我常想,我們這代人成長的每一步,都踩著祖國發展的鼓點;我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離不開國家的培養與時代的饋贈。”徐道喜說。

退休后,作為市老科協顧問,他積極參加“銀齡行動”,努力做“銀齡智慧奉獻社會”的踐行者。這些年,看著人口老齡化浪潮襲來,他始終放不下“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作為老醫務科技工作者,他潛心研究養老政策,領銜創辦“醫養結合型”護理院,把“以老人為中心、把老人當親人”的理念融入每一項服務。

從紅旗下蹣跚學步的孩童,到如今兩鬢染霜的老者,徐道喜親歷了國家從百廢待興到繁榮富強的偉大跨越,這份“與新中國同歲”的緣分是其一生最引以為傲的榮光。(記者 陳志奎)

“與共和國同成長,無比幸運”

金山網訊 初次見到76歲的王正義老師,歲月在他身上沉淀出從容與睿智。生于1949年10月2日的王正義,高中畢業后在家務農兩年,后成為民辦教師,開啟40多年從教生涯。

“我們這代人歷經貧困,又迎來美好新時代。能與共和國一同成長,我無比幸運。”回首人生,王正義感慨道。說起句容鄉村教育的變化,他如數家珍:學校雖減少,但能就近入學,城鄉差距縮小;教師隊伍中,優秀本科生眾多,還有40多名研究生,教學理念和方式大變。“當年靠板書粉筆教學,如今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共享,多功能教室等設施齊全,孩子學習條件顯著提升。”

生活方面,變化同樣巨大:私家車普及、村村通公交、老人免費乘公交、高鐵飛機成日常,通訊方面,從書信到智能手機不斷更新。

如今,王正義仍忙碌在教育領域,在當地擔任教師協會秘書長、兼任教育局關工委工作,還走訪調研、撰寫報告、參與宣講,繼續為教育事業發光。(記者 滕慶海)

“時代的步伐,必須得跟上”

金山網訊 今年76歲的京口區退休職工呂清雖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依然活力滿滿。每日清晨7時,她會準時起床,做完家務后便一頭扎進鋼琴練習與電腦學習中。

呂清曾是農村知識青年,后來成為一名普通工人。在黨和國家的悉心培養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她成功成長為一名會計師。2009年,呂清正式退休,又有企業向她拋出了橄欖枝,返聘她繼續工作。直至2015年,她才徹底告別會計崗位。

“我現在年紀大了,文憑也不算高,記憶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我和一群老年同學在老年大學學習,學起來特別吃力,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呂清在接受采訪時堅定地說,“我和新中國同歲,必須得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啊!”

在呂清的認知里,時代的發展會切實地落在每一個普通人身上,影響的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我們想要為自己、為家人拼搏奮斗的時候,就必須拼盡全力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和祖國一起成長,對我們而言,就是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記者 景泊)

“和共和國同齡,是最自豪的事”

金山網訊 在潤州區寶塔路梅花巷27號,生活著一位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人——戴云。

1966年,年僅17歲的戴云初中畢業,不顧家人反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報名遠赴新疆屯墾戍邊。在遙遠的邊疆,她一干就是13年,將青春熱血揮灑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1979年,戴云回到鎮江,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工作直至退休。

戴云一生未婚,無兒無女,但從未感到孤單。她說,政府和社會給予她諸多關懷,迎江路中心社區愛心小飯桌以優惠價格解決了她的吃飯難題;社區的貼心照顧,讓她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鎮江“社會兒女”志愿者更是將她當作親人,讓她的生活充滿溫馨。

戴云說,能和偉大的共和國同齡,是她這輩子最驕傲、最自豪的事。在黨的領導下,她親眼見證了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如今,她雖已年逾古稀,但心中對祖國的熱愛愈發深沉。她衷心祝愿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未來更加輝煌,也愿自己能繼續與祖國同赴新的征程。(記者 孫晨飛)

“黨和國家培養,農村娃穿上軍裝”

金山網訊 在鎮江市軍隊離休退休干部第二休養所,有位與共和國同齡的老兵。他常念叨,是黨和國家的培養,讓他這個農村娃穿上軍裝,成為守護生命的軍醫,這份恩情永生難忘。

1969年2月,譚祖興入伍參軍,次年2月便光榮入黨。此后,他先后擔任機場衛生員、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系教員與修復科講師、第三五九醫院口腔科副主任技師。服役期間,他多次榮獲嘉獎。2006年,他從部隊退休,2008年轉至地方休養。

他是歷史見證者。他親眼看到黨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核心;見證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富強;目睹人民生活根本改善,從物資匱乏到如今處處洋溢著自信與希望。

他說,雖已步入暮年,但對黨和祖國的熱愛絲毫未減。他滿懷赤誠,衷心祝愿偉大的黨永葆青春活力,帶領人民創造更輝煌的明天;祝愿偉大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在世界舞臺綻放璀璨光芒。他堅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記者 謝勇)

“每一步成長,都與祖國相連”

金山網訊 1949年8月13日,朱進龍出生于揚中,如今是位熱愛文學與文藝創作的退休教師。工作后,他扎根鄉土收集民間故事,把風土人情和當地發展歷程相融,創作出眾多具有地方特色與時代氣息的小說,深受讀者好評。

“與共和國同歲,深感幸運。我見證了共和國從百廢待興到繁榮富強,從貧困落后到改革開放,從站起來到強起來。我也從青澀少年到執教講臺,從辛苦的筆耕文學到甜美的退休生活,我的每一步成長都與祖國的脈搏緊緊相連。”朱進龍滿是感慨。

在文學創作上,朱進龍始終認為,文學創作要與時俱進,要做優秀文化的倡導者與弘揚者,通過文字傳遞正能量,書寫時代精神,展現民族風采。今年,他僅用兩個月便創作出話劇《脊梁》。話劇以揚中第一任縣長李培根事跡為素材,弘揚主旋律,目前已進入彩排階段。

近年來,他還積極投身文學普及與青少年培養,舉辦文學培訓班,精心整理優秀文學作品匯《心泉文集》,推動優秀文化傳承發展。(記者 陳怡帆)

“添磚加瓦最自豪,激情歲月永難忘”

金山網訊 迎著晨曦,家住鎮江經開區大港街道興港社區的76歲肖金榮老人緩步走進銀山公園,開始登山鍛煉。拾級而上,滿目蔥蘢,宜人山色牽動了她的萬千思緒。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人心潮澎湃。她曾是國營鎮江市磚瓦機械廠廠長,那段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的激情歲月此刻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一想到我是1949年出生,和祖國同歲,心里就涌起一股干勁。”站在銀山山頂,肖金榮語氣堅定地回憶,“最繁忙的一年,我們廠生產的紅磚銷售突破1000萬塊。”除了磚瓦產品,上世紀90年代,她還帶領企業將磚瓦機械遠銷海南、江西、安徽等多個省份。“那時候,全廠上下員工每個月只有兩三天假期,大家同心同德、日夜奮戰。”也正是這股子干勁,讓鎮江市磚瓦機械廠在那個奔騰年代里,見證了無數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奉獻者的奮斗史。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肖金榮內心感慨萬千:“希望新時代的年輕人立足崗位,利用更多新技術,為祖國發展添磚加瓦。祝福祖國繁榮昌盛,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美。”(記者 潘宇琴)

“廢墟播希望之種,盛世圓飛天之夢”

金山網訊 “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丹陽市新橋老干部黨支部書記陸克方深感榮耀與自豪。國慶前夕,他親手寫下獻給祖國母親的一封信。

陸克方出生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身心解放。可那時的中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他的童年被荒涼貧瘠籠罩,饑餓與掙扎常伴左右。一張白紙,正待繪就嶄新畫卷,中國人民在廢墟中播下希望之種,共和國迎著朝陽茁壯成長。

“從互助組到合作社,從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朝著既定目標,向著幸福未來,奮力開拓、不斷探索,排除萬難、勇毅前行。這一路,有過曲折和迷茫,也收獲了成功與喜悅。中國人民憑借百折不撓的勇氣,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累累碩果。”陸克方感嘆,“蛟龍”探海、衛星飛天、月壤取樣……一個個夢想終成真。中國人民揚眉吐氣,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我們為之欣喜、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為之自豪!這一切,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對祖國的熱愛與感恩,激發了我們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的壯志豪情。”(記者 曹源)

“懷揣著熱愛,便有了力量”

金山網訊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退休教師馬春明印象最深的,是煤油燈和爛泥路:“那些年,夜晚的光亮全靠一盞煤油燈。那時的鄉村,清一色的土路,坑坑洼洼,每逢雨天便積滿泥水,鞋子常被爛泥牢牢粘住。出行的不便,藏在每次深一腳淺一腳的跋涉里。”

村里的小學格外簡陋,幾間斑駁的土坯房就是教室,一塊能搬動的木質黑板便是全部教學設備。“在那樣的環境里,我們埋下了對知識、對外面世界的向往。”馬春明回憶著,“進入新世紀,我真切感受到祖國發展按下了‘加速鍵’。”最讓她有直觀感受的,是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泥濘土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水泥路,筆直地穿村而過。公共汽車開進了村口,村民們不再為出行犯難。趕集、就醫、探親,抬腳就能出發。好日子就像路邊的莊稼,一天天愈發紅火。

“跟著祖國的腳步,便有方向;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便有力量。我愿以微薄之力,伴祖國一路前行,與億萬同胞一起,共赴下一個更加璀璨的明天。”馬春明說。(記者 張翼)

“歲月相冊里,有滿滿的幸福”

金山網訊 出生于1949年10月3日的孫金玉,和共和國是“同齡人”。七十六載歲月,如厚重的相冊,記錄著祖國發展,也藏著他滿滿的幸福。

孫金玉生于鎮江,小學在鐵路職工子弟小學就讀,中學隨父去蘇州。1971年,他回到吳江縣從事港務運輸工作。1987年,因妻子在鎮江,他調回故鄉化工企業上班。退休后,他成為鳳凰家園小區首批回遷居民。如今,他與妻子熱心社區志愿工作,妻子還獲評“最美鳳凰人”“鎮江好人”。

老人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匱乏,人們穿粗布、憑票吃飯,工業基礎薄弱。但民族自立自強,在荒蕪中種下工業種子,用算盤算出“兩彈一星”之路。如今,北斗導航、國產巨輪遠航,“九天攬月”成常態。從布票油票到移動支付,從泥濘土路到高鐵縱橫,從渴望“三轉一響”到共享便捷生活。退休金連年漲、社區醫院便捷、孩子能聽北京名師講課、閱兵揚國威,這些都是國家強盛的證明。

孫金玉與共和國共同成長,見證了祖國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他的心中滿是驕傲。(記者 姜萍)

責任編輯:龔逍遙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