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韻譜成公益曲 華章禮樂頌中華
金山網訊 10月1日下午,“月滿華章,禮贊中華”第十一期周藝公益科普音樂會在鎮江成功舉辦。
音樂會由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音樂普及推廣中心、鎮江周藝公益服務中心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少先隊鎮江周藝公益服務中心工作委員會、鎮江新區紅星美凱龍聯合主辦,鎮江周藝公益服務中心文聯琴箏藝術團、鎮江市秦箏傳承文化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鎮江云音閣藝術教育協辦。現代舞、聲樂、古箏、二胡等14個融合藝術性與科普性的節目依次上演,為觀眾帶來一場沉浸式的公益文化盛宴。
現場座無虛席,從少兒到成人的表演者各展所長,將“音樂科普”融入每個環節。開場現代舞《彩虹的微笑》以靈動的舞姿與明快的節奏迅速點燃氣氛,舞者還借助動作示意圖,講解現代舞不拘泥于固定動作、通過肢體語言傳遞情感的藝術特點。隨后的古箏齊奏《戰臺風》以激昂的旋律再現風暴場景,演奏者在表演間隙展示了“刮奏”模擬風雨、“搖指”演繹浪濤的技巧,并介紹了古箏琴碼調節方式,讓觀眾直觀感受民族樂器的表現力。
器樂節目環節同樣精彩紛呈,科普內容生動有趣。二胡獨奏《八月桂花遍地開》在悠揚旋律后解析了“揉弦”與“滑音”技巧如何賦予音色變化與情感表達。竹笛齊奏《只要媽媽露笑臉》結合春日背景,講解了笛膜材質與松緊度對音色的影響,并演示氣息控制與音高的關聯。葫蘆絲齊奏《映山紅》則介紹了該樂器源于云南傣族的背景及其抒情特色。
古典舞與聲樂節目亦兼顧藝術欣賞與知識傳遞。古典舞組合串聯《千年等一回》與《相思遙》,舞者通過動作解析“圓場步”與“跳轉翻”如何呼應音樂節奏與情感起伏。聲樂獨唱環節,《小美滿》《小小少年》等歌曲輪番上演,演唱者分別分享了創作靈感——從生活美好、少年成長到家國情懷,引導觀眾體會音樂背后的情感表達。
古箏節目充分展現了傳統音樂的魅力。古箏合奏《春苗》解析了D調如何模擬禾苗生長的意境,獨奏曲目《茉莉芬芳》《北京的金山上》《姜女淚》則分別結合曲風,介紹了歡快、莊重、悲傷等不同情緒下的演奏技法差異。所有節目均控制在8分鐘以內,節奏緊湊、科普清晰。
音樂會不僅傳遞藝術之美,還聯動專業部門拓展公益內涵。現場特別設置了與鎮江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合作的“愛心助老車站項目”科普環節,讓公益內涵進一步延伸。志愿者通過實物演示與步驟拆解,手把手教學助老打車技巧,涵蓋掃碼一鍵叫車、電話叫車及遠程幫叫車等功能,并協助老年觀眾現場模擬操作,收獲廣泛好評。
現場觀眾王桂明說:“這樣的音樂會很有意義,孩子能接觸各類藝術、了解樂器知識,我們老人也學會了實用的打車技能,一舉多得!”周藝公益文藝志愿者許嘯云表示,活動不僅展示了優質藝術科普作品,更通過與交通部門的合作,實現藝術與公益的深度融合,讓溫暖隨音樂傳遞至每位觀眾心中。
作為系列公益活動的第十一期,本場音樂會延續了“普及音樂知識、弘揚公益精神”的宗旨。未來,主辦方將持續整合資源,聯動更多專業機構與社會力量,為不同年齡層搭建藝術交流平臺,進一步拓展藝術科普的廣度與深度,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持續注入活力。(蔣宜均 記者 張馳川)
責任編輯: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