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劇《大田》看新時代農科精神的薪火相傳
9月28日晚,音樂劇《大田》作為2025紫金文化藝術節的開幕演出,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和已故全國道德模范糜林的故事。這部作品不僅是一場文藝演出,更是一堂生動的精神教育課。它通過三代農科人跨越60年的奮斗歷程,展現了農業科技工作者“為農服務”的初心與堅守,引發觀眾對鄉村振興、農業強國建設的深刻思考。
楷模精神的舞臺化表達,是藝術與現實的共鳴。劇中,青年趙亞夫的求學之路、退休歡送會的溫情時刻與農民從誤解到理解的曲折過程,均通過音樂與表演細膩呈現。觀眾的情緒隨著劇情起伏——為農民的困境落淚,為科技工作者的堅持鼓掌。這種共鳴并非偶然,而是藝術對現實的高度提煉,正如趙亞夫所言,這部劇真實反映了老一代農業科技工作者“艱苦、曲折、復雜”的奮斗歷程。這種藝術化處理,使“楷模形象”既保持精神高度,又具備普通人的情感溫度,實現了“可敬”與“可親”的統一。
從老一代的奮斗到青年一代的擔當,精神傳承有了當代意義。《大田》的深刻性在于,它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未來的召喚。糜林扮演者陳遐思提到,“農業科技服務‘110’的精神傳承”讓他深受震撼。這種傳承在現實中同樣鮮明:一名南京農業大學的學生觀看后激動地說,將以他們為榜樣,投身鄉村振興。趙亞夫本人也表示,希望年輕人從劇中汲取力量,“在傳統農耕文明中融入先進科技,幫助中小農戶共同富裕。”趙亞夫在采訪中坦言:“建設農業強國還有大量工作要做。”而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正是新一代農科人能否接過前輩的接力棒。音樂劇通過“新老交流”的敘事,揭示了精神傳承的重要性——唯有將“為農服務”的初心內化為行動,才能補齊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短板。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藝術可以成為“三農”的催化劑。《大田》的成功,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新范式。一方面,它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讓農科人的奮斗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另一方面,劇中農民與科技工作者的“情感沖突”,揭示了鄉村振興的核心命題:如何將技術推廣與農民需求真正結合。趙亞夫提到,“最難的是把農民發動和組織起來”。而藝術恰恰能以共情打破隔閡,讓社會更理解農業的艱辛與價值。同時,該劇作為紫金文化藝術節開幕演出,也標志著主流文化對“三農”題材的肯定,這不僅是對農科群體的致敬,更傳遞出農業是“國之大者”的價值導向。
從舞臺到田埂,初心永不落幕。《大田》的謝幕并非終點。當全場觀眾向趙亞夫鞠躬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個人的禮贊,更是對一代代農科人的集體致敬。回望歷史,從“畝產千斤”的追求到“綠色發展”的轉型,中國農業的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如趙亞夫般的堅守者。展望未來,鄉村振興的時代重任和農業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仍需更多青年砥礪前行,用科技與情懷澆灌希望的田野。(鎮江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