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消費者吃得明白放心
近日,預制菜話題持續發酵,成為輿論場的“熱搜常客”。從公眾反應來看,很多人并非單純抵觸預制菜,而是擔憂消費中存在“被動接受”。“明明期待的是現炒,結果端上桌的是加熱”,這種預期與現實的錯位,折射出行業在信息披露上的缺失。
必須強調,消費者的知情權不是附加選項,而是餐飲行業信任的底線。如今,工業化和標準化已成為餐飲發展的趨勢。中央廚房、冷鏈配送、標準化料理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安全水平和生產效率。但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者要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默認接受”。對很多人而言,走進餐館是為了體驗食材的新鮮與烹飪的煙火氣,這份價值無法用一袋料理包輕易替代。
便利店的速食盒飯,消費者之所以能坦然選擇,是因為其“預制”屬性被明示出來。產品、價格、包裝都直白傳遞信息。而在部分餐飲場景中,遮遮掩掩讓人心生疑慮。信息不透明帶來的不是便利,而是信任危機。
從現實看,預制菜行業的短板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標準不明,國家層面的統一定義和分類規范仍未出臺,為商家留下了操作空間;二是溯源體系不健全,消費者難以清晰獲知原料、工藝、加工時間等關鍵信息;三是企業信息披露意識不足,缺乏主動標識和透明告知的責任感。這些漏洞,最終都轉嫁到了消費者的信任成本上。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層面已在加快補齊制度短板。據報道,《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公開征求意見。標準不僅對預制菜的分類、工藝、貯存提出了統一規范,還明確“不添加防腐劑”等強制性要求。這意味著,行業即將迎來“有章可循”的規范發展新階段。對消費者而言,這不僅是“吃得放心”的保障,更是“吃得明白”的前提。
制度之外,企業的責任同樣不可回避。有些品牌已作出積極探索,明確標注哪些菜是“預制”,哪些是“現做”,允許消費者自主選擇。結果不僅沒有流失顧客,反而贏得更佳口碑。事實證明,坦誠標注不是額外成本,而是建立長期信任的“加分項”。
讓消費者吃得明白放心,關鍵是信息公開和標準約束雙管齊下。監管部門要加快推動統一標準和強制標識,暢通社會監督渠道,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消費者監督”的共治格局;企業要主動摒棄“信息差套利”的心態,用透明與真誠換取信任與未來。
知情權是消費者的“定心丸”,更是產業走向規范的“方向盤”。只有當消費者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為什么選擇、花的錢是否值得,預制菜才能擺脫爭議,讓人接受。從“隱秘菜”變成“明白菜”,這不僅是保障百姓舌尖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陶立波)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