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水利明珠永放光芒
最近,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選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是鎮江的榮耀,更是中國水利文化傳承的里程碑。承載1700多年治水智慧的赤山湖灌溉工程,如何被珍視并深度挖掘其價值,成為亟待探索與破解的核心課題。
從其他成功案例中可探尋赤山湖的發展路徑。云南元陽哈尼梯田憑借“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立體生態體系,將農耕景觀轉化打造為世界級旅游地,實現文化傳播與經濟雙贏;重慶秀山巨豐堰依托“三層立交”的灌溉模式保障農田豐收,政企攜手保護,進一步凸顯歷史文化價值。二者“功能延續+文化挖掘”的思路,為赤山湖提供了寶貴借鑒。
水利研學是赤山湖的重要價值轉化方向。其平原圩區的雙重蓄水、丘陵崗區的階梯運河等水利設施與治水方式獨具特色,可打造沉浸式研學基地。邀請水利學者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水閘運作,用智能監測系統數據與千年水則碑記錄進行對比,讓古老水利智慧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水利文化傳承的種子,為培育未來水利人才奠定基礎。
文旅經濟是赤山湖的潛力增長點。赤山湖作為秦淮河上游的關鍵水利工程,已建成國家濕地公園與水利風景區。未來可挖掘孫權“筑塘開瀆”、左宗棠“系統治水”等歷史典故,開發精品特色歷史主題游覽線路;舉辦“赤山湖水利文化節”,將地方民俗與傳統水利技藝展示深度融合,讓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深度融合,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
科研合作能釋放赤山湖的深層價值。依托其獨特的三維調蓄體系與水利管理機制,可聯合國內河海大學等知名高校建立研究基地。例如深入剖析宋代“磐石水則”及“春夏七尺、秋冬四尺”的科學用水規范,結合當代水文模型科學優化區域水資源調配,既提升區域水利科研水平,又為學生提供專業實踐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赤山湖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榮譽更是責任。唯有在水利研學、文旅經濟、科研合作等維度持續協同發力,在生態保護、社區共建、國際交流等領域持續探索、主動作為,積極借鑒成功經驗、創新深化多方聯動機制,才能讓這顆秦淮河畔的水利明珠永放光芒,為世界遺產保護貢獻更多獨特鎮江智慧,續寫人水和諧的新時代篇章。
珍視這份歷史文化的遺產!讓這顆千年水利明珠永續綻放多元光彩?。ㄦ偨請笤u論員)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