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丨烽火回聲穿越時空,青春和鳴續(xù)寫華章
九月的淮安,天高云淡,風骨錚錚。近日,“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wǎng)絡主題采訪采風活動走進新四軍劉老莊紀念園,一幕動人的場景定格了時空:劉老莊連退役軍人張飛與剛剛退伍的“新時代劉老莊八十二勇士”薛宇佳并肩而立,共同唱響那首凝聚著鐵血與忠魂的《劉老莊連連歌》。這不僅是兩代軍人的同框,更是兩種青春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奏出的雄渾和弦,它讓我們清晰聽見:英雄的精神從未遠離,報國的誓言永遠年輕。
這曲連歌,是穿越烽火歲月的英雄宣言。1943年3月18日,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2營4連的82位勇士,在淮陰劉老莊為掩護主力部隊和群眾轉(zhuǎn)移,與千余名日寇展開殊死搏斗,最終全部壯烈殉國。他們以最簡陋的武器,頂住了敵人最猛烈的炮火,將生命的最后刻度永遠定格在了青春的華年。《劉老莊連連歌》,正是這段悲壯史詩的音樂銘刻,每一個音符都浸透著烈士的鮮血,每一句歌詞都彰顯著“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的錚錚鐵骨。它是一座用旋律鑄就的精神豐碑,向后人訴說著那場血戰(zhàn)中信仰的力量。
這曲連歌,亦是新時代青春報國的價值錨點。當張飛與薛宇佳——一位是承載著連隊光榮傳統(tǒng)的退役軍人,一位是剛剛脫下戎裝、被譽為“新時代八十二勇士”的優(yōu)秀青年——并肩高歌時,歷史與現(xiàn)實完成了深刻的交互。薛宇佳們,或許未曾經(jīng)歷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槍林彈雨,但他們在軍營的摔打磨礪中,在搶險救災的一線沖鋒中,在科技強軍的攻堅克難中,同樣以行動詮釋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zhàn)斗精神,續(xù)寫著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本色擔當。這歌聲,是精神的交接,是使命的傳遞,生動宣告著英雄的基因已深深融入新時代青年的血脈之中。
從“劉老莊連”到“新時代劉老莊八十二勇士”,變的是時代背景與作戰(zhàn)樣式,不變的是精神內(nèi)核與價值追求。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深刻回答了“何為青春、青春何為”的時代之問。它告訴我們,青春最厚重的底色是奮斗,最崇高的境界是奉獻。無論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守邊疆、攻難關的堅韌,其本質(zhì)都是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命運,將青春汗水揮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種“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實踐,正是青春價值最絢爛的綻放。
當前,我們正處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前行之路必然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越是偉大的事業(yè),越是呼喚強大的精神支撐。劉老莊連82名烈士所代表的忠誠信念、擔當精神、斗爭意志和犧牲品格,依然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寶貴財富。廣大青年當以英雄為鏡,自覺從這曲連歌中汲取力量,認清時代賦予的責任,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統(tǒng)一起來,讓個人的奮斗與國家的進步同頻共振。無論是在科研前沿銳意創(chuàng)新,在鄉(xiāng)村振興一線揮灑汗水,在保家衛(wèi)國的哨位上默默堅守,還是在平凡崗位上精益求精,都是在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青春華章。
“紅色基因代代傳,革命精神永放光。”張飛與薛宇佳的這次特殊“同框”,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和思想動員。那激昂的連歌,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未來的號角。讓我們銘記英烈,傳承精神,將澎湃的青春激情匯聚成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共同譜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更加壯麗的青春史詩!(田姍)
詳情請見:https://news.ha101.cn/news/20250925/32227904.html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