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推廣!鎮江文化指導師志愿服務模式書寫“破圈”答卷
金山網訊 9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主辦的“文化指導員工作交流展示活動”在鎮江舉行。作為全國唯一交流發言的地級市,鎮江在活動中分享的文化指導師志愿服務模式,憑借其創新性與實效性,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關注焦點。
回溯其源,2024年,為響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號召,身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鎮江,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指導下,實施文化指導師志愿服務模式。歷經一年多實踐,鎮江已招募290名文化指導師,結對服務124個新型文化空間,開展活動超5000場,指導基層文藝骨干近萬次,惠及群眾逾100萬人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文化答卷。
這份成績的背后,是鎮江在模式構建上的系統性“破圈”。在頂層設計層面,鎮江直面公共文化產品質量不高、活動單一、人才短缺等問題,制定近20項核心制度及《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招募-培訓-服務-考核”全流程閉環,引導資源向薄弱鄉村傾斜,遴選30個培育項目提供支持。
隊伍建設上,鎮江組建了一支高水準團隊,聘請國家專家任總顧問,按特、高、中三級培育文化指導師進行培養,290人中中高級以上職稱占比65%;同時,70%以上文化指導師來自社會組織、高校等社會力量,80%文化空間由社會力量運營,并推動服務與藝術普及、非遺傳承等跨界融合,打造出“何以鎮江”等30余個受歡迎的品牌項目。
載體激活方面,文化指導師與城市書房、非遺守望空間等新型文化空間結對,每人每年開展活動不少于20場;通過發布近200項指導師服務菜單和100項空間服務菜單,提供定制化“點單”服務。在文化指導師助力下,124個文化空間品質提升,23個獲評省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陳履生博物館、望山書局等還斬獲全國及長三角獎項。
傳播形式上,鎮江也不斷創新。依托指導師創辦的市民文化夜校,按“六有”標準開設266門線下、46門線上課程,42個教學點實現“就近選課”;搭建線上管理平臺,全年發布活動5000余場,服務時長超1萬小時;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發布2400余條活動預告,擴大服務與理念傳播覆蓋面。
如今,鎮江文化指導師志愿服務模式的成效已深度顯現。文化指導師既提升服務靈活性,又補充公共資源,還將服務延伸至傳統難以覆蓋的場景;構建起多元融合的公共文化生態圈,124個文化空間成為新陣地,35名基層文化團隊帶頭人加入指導師隊伍參與社會治理,多部門協同形成文化建設合力;更營造了積極和諧的文化氛圍,以高級文化指導師宋聯可構建宋代點茶10個國家185個城市傳承網絡為代表,文化指導師們化身“播種人”,弘揚志愿精神,培育優秀群眾文藝團隊,讓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愈發豐富多彩。
鎮江的實踐,也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提供了寶貴啟示:唯有直達基層,才能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優質文化資源是服務基層的核心關鍵;完善的制度保障與激勵措施是長效運行的基礎;凝聚政府、社會等各方力量,才能形成可持續的服務合力。未來,隨著文化指導師志愿服務模式深化鞏固,將有更多群眾享受到優質文化服務的滋養。(通訊員 王佑嘉 記者 王含)
責任編輯: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