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指尖觸千年,讓文化遺產閃耀“數字時代”
9月16日至17日,以“數聯古今 智繪文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在陜西西安舉行。
文化遺產承載著數千年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精神脈絡的生動見證。在數字化科技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文化遺產數字化已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此次盛會上,全球近百家頂尖機構參展,系統文化遺產保護和數字化傳承的創新成果,再啟一場跨越時空的“雙向奔赴”。
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陜西歷史積淀深厚、文化資源富集,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近年來,陜西在文物保護與傳承中不斷探索數字化路徑:給文物“上戶口”,把全省的文物數據管起來、用起來;讓歷史“可體驗”,每年開展上千場“云刷館”“云看展”活動,打造大唐不夜城等系列沉浸式體驗項目;“敞開門”進行數字化合作,牽頭和中亞五國共建了“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未來在新的時空維度中交匯,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與文明的古都,正憑借數字技術讓沉默的文明遺產“開口說話”,原本藏在博物館櫥窗里、埋在歷史塵埃中的文化遺產,此刻正轉變為全人類可共同觸摸、共享、傳承的寶貴財富。
展廳內,三星堆青銅神樹借助裸眼3D技術,棲于枝上的金烏紋飾在光影流轉中熠熠生輝。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展,此類“文化盛景”不勝枚舉,科技與文化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文化遺產走向數智化的生動圖景。近年來,隨著新興技術的深度介入,沉寂的中華文化瑰寶不斷從歷史深處破繭而出:“數字藏經洞”數據庫平臺通過數字化技術,讓敦煌文物在數字世界中重新匯聚;“數字中軸?小宇宙”通過構建數字孿生,讓北京中軸線核心區在數字世界“纖毫畢現”;西夏陵的VR漫游,讓千年文明“觸手可及”……文化遺產不再只是“束之高閣”的展品,數字技術正拂去歷史塵埃,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正以全新姿態“活”起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從西安到世界,從過去到未來,數字化正在為我們架設一座文明的橋梁。在這一過程中,數字化不僅是保護的工具,更是創新的動力、產業的引擎、交流的橋梁。它深度賦能產業轉型,不僅催生了數字文創、文旅融合等新業態,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拓寬文化傳播的半徑,助力中華文明突破時空限制,更生動、更廣泛地走向世界;積極促進國際合作,推動構建共享共治的文明保護機制,使人類珍貴的歷史遺產得以更好守護與傳承。可以說,這座“數字橋梁”正在把文明古韻與現代智慧緊密相連,助力文化遺產走進生活、助力互鑒,不斷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帶來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考。
歷史影響當下,也在構建未來。唯有不斷創新、開放合作,用數字化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讓人類文明在技術之光的照耀下,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魅力。這是對“何以中國”最好的詮釋。(文:王珩 圖:諸韻)
詳情請見:https://www.ntjoy.com/ntw/articleDetail.html?id=0850b3fe83134632abe92bf6458f50f7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