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注重提質增效 推動先行一步 “戴莊經驗”推廣“鎮”在發力
“要積極發揮本地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優勢,為生態循環模式筑牢支撐,為農業綠色發展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日前,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時代楷模趙亞夫在江蘇鎮江丹陽市皇塘鎮了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時,對當地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并建議村集體持續發揮好村辦合作社作用,帶動農戶做強食用菌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戴莊經驗”,這一發源于鎮江、如今已推向全省的發展模式,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江蘇省鎮江市堅持將“戴莊經驗”作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和鮮活樣本,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廣“戴莊經驗”的部署要求,在深入挖掘“戴莊經驗”新時代核心要義的基礎上,全方位拓寬推廣廣度、多層次深化推廣深度,不斷放大“戴莊經驗”示范效應。
聚焦“生態”核心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興農,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生物多樣性農業是“戴莊經驗”的重要內涵。
2020年,鎮江市在省內率先推行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建設,先后開展5批次、58個市級生態循環農業村建設(第5批7個生態循環農業村正在推進建設中),每個村至少形成1項特色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了一批如丹徒區曲陽村“甲魚糞-秸稈-有機肥”循環利用模式;句容市解塘村“綠肥種植-稻鴨共作-有機肥還田”的立體復合循環模式;揚中市永勝村“立體化生態循環種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丹陽市后亭村“秸稈-食用菌-有機肥還田”生態循環種植模式等。
在揚中市八橋鎮永勝村,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發展勢頭良好。合作社的“立體化生態循環種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已取得顯著成效。其中,依托河道水質凈化工程,通過“清淤-護坡-植綠-放魚”四步治理法,構建“水下森林+水生動物+微生物”共生系統,打造水體自凈循環體系。
“我們利用農業廢棄物發酵與蚯蚓養殖這一方式,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為主線,建立‘淤泥+秸稈+禽糞→蚯蚓養殖→蚯蚓糞基質→綠色種植’的閉合產業鏈,實現‘變廢為寶’的資源化利用。”合作社負責人李衛東告訴記者,合作社還建設了高架草莓種植大棚,以基質化種植為突破口,通過蚯蚓糞替代化肥、高架大棚設施栽培等技術,提升草莓品質與產量,形成“生態產品溢價+技術服務輸出”的價值增值模式。
鎮江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鎮江市將以推進建設第5批7個市級生態循環農業村為重要抓手,夯實生態農業發展的基層載體。鼓勵涉農縣區深入挖掘有產業基礎、有清晰思路、有成長潛力的農業村,將其納入生態農業發展培育范圍,擴大生態循環農業的覆蓋版圖。同時,以各村辦經營主體和集體經濟組織為核心建設力量,通過政策引導、資源傾斜,激發更多村莊主動投身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加快培育“提質”
2022年起,鎮江市聚焦在生態循環農業探索中已初見成效且發展思路較為明確的生態循環農業村,擇優進行重點提升,集中資源支持其開展技術升級、生態循環模式深化、產業融合路徑探索等,推動其從“有基礎”向“高品質”跨越,目前已支持了16個村進行再提升。
“如今,我們已形成了一套‘優質農產品生產-糞污處理-秸稈利用-生產有機肥-返施農作物生產’生態循環模式。”近日,丹徒區上黨鎮豐城村豐陽稻米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云在談到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取得的成效時如數家珍,合作社已形成“水稻種植、大米加工、包裝及銷售一體化”模式,“豐飛牌”優質大米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品牌效應初步形成。同時,通過利用農作物秸稈和生豬養殖糞便生產有機肥技術,解決了農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環保沖突問題。
2025年,鎮江再度創新探索,計劃在全市涉農縣區精準培育一批“戴莊經驗”推廣先行村,鼓勵先行村在合作社規范化運行、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關鍵領域全面發力、大膽創新,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樣板,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已推薦丹陽市后亭村、句容市丁莊村、揚中市永勝村、丹徒區豐城村等4個村成為首批“戴莊經驗”推廣先行村。
作為先行村的一員,豐城村將發展眼光聚集到更精細化的領域。“我們將在完善有機肥生產加工工藝、強固液態有機肥輸送管網,強化養殖業糞污管理上下功夫,把生態循環農業與村莊環境長效管護結合起來,提升專業管理隊伍水平,通過亞夫田間課堂把合作社變成培養本土農技人才的基地。”
系統促進“融合”
鎮江市推廣“戴莊經驗”過程中,十分注重推動生態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綠色發展相融合,與鄉村旅游、休閑康養、文化創意等產業深度融合。例如丹陽市國家農業發展綠色先行區,通過推進增綠色、強產業、補鏈條、促融合等措施,以“農戶內部小循環”“種養產業中循環”“社會層面大循環”三個循環發展,實現丹陽整建制農業綠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打造“領跑鎮江、爭先蘇南”的農業綠色發展樣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強產業鏈各環節銜接,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電商平臺等經營主體方面,鎮江市還積極用好“戴莊經驗”鎮江特色優質農產品展館平臺,暢通生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生態農業的附加值,形成一二三產相互促進、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格局,讓生態農業在融合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近年來,“戴莊經驗”的推廣有力印證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個深刻道理。
為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在農業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鎮江市持續釋放農村創新要素活力,推動生物育種、智能農機、綠色農業等領域的研發突破。同時,組建“亞夫科技服務團”,通過線上交流、實地指導、技術幫扶等形式,幫助農民辦實事、解難題,對“新農人”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每年開展服務3000余人次,幫助解決農業問題700余個。此外,鎮江市農業農村部門先后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江蘇大學、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市農科院等10余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共建產業研究院(示范基地)21個,持續推行“1+1+N”農技推廣模式,累計組建技術推廣項目體系團隊64個,集成發布一批適宜本地推廣的綠色生產技術和高效生態模式,技術輻射面積26萬余畝,切實推動綠色生態農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進入新時代,‘戴莊經驗’不斷深化發展,逐漸形成了‘黨建引領、科技支撐、綠色發展、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鎮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戴莊的實踐充分表明,黨建引領是根本,是加強黨的基層建設,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支撐是保障,是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的必由之路;綠色發展是路徑,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方向,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如今,“戴莊經驗”已成為鎮江“三農”工作的鮮明旗幟。(記者 周迎 通訊員 夏尉容 實習生 樊明宇)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