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航天精神 譜寫航空新篇章——記全國“工人先鋒號”海鷹特材裝配班
金山網訊 近日,在位于鎮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園內的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鷹特材”),裝配班組組長廖攀正和同事們全神貫注地開展C919后機身后段左右壁板裝配工作,海鷹特材裝配班組剛剛榮獲2023年度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海鷹特材承攬了C919大飛機4個工作包項目,分別為后機身后段工作包、副翼工作包、后機身前段復合材料零件工作包及垂尾復合材料零件工作包,4個工作包中復合材料零件的制造份額占比接近C919所有復合材料零件份額的40%,海鷹特材裝配班組承擔了以上4個工作包的裝配工作。
C919從啟動研制到完成總裝下線再到實現首飛,從科技攻關到后勤保障,每一階段背后都凝聚著各類工作人員的心血與汗水。2009年,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商飛”)牽頭啟動C919大飛機研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科工三院”)憑借30多年的復合材料研發經驗,通過競標成為C919九大機體結構供應商之一。
民用飛機的適航管理體系和航天產品的要求不同,航天科工三院決定成立一個獨立的公司專門運作大飛機項目,2011年4月7日,海鷹特材在鎮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園正式成立。2012年10月,公司一期廠房正式建成,2012年12月航天科工三院大飛機研發團隊從北京整體搬遷至鎮江。
為完成C919結構研制,海鷹特材成立裝配班組,在原有5名北京技術人員的基礎上,招聘鎮江本地技術人員擴充團隊力量,并隨即開展人員培訓、文件編制及團隊建設等一系列生產前準備。
2013年9月1日,中國商飛緊急通知,要求海鷹特材在2013年11月15日前交付C919副翼鐵鳥試驗件。C919副翼鐵鳥試驗件由34個復合材料零件、200個金屬零件及2000多個緊固零件組成,整個裝配過程還要嚴格遵守民機制造質量體系可追溯原則。通知下達,使命在肩,從接到通知的那天起,海鷹特材裝配班組廠房燈火通明,大家聞令而動,工時由8小時立即切換至12小時,相互配合,兩班倒奮戰在一線。
廖攀于2012年畢業于鎮江技師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當年就進入海鷹特材裝配組。懷揣著大飛機夢,在前輩師傅們手把手帶領鼓勵下,廖攀剛入職就進入狀態——夜以繼日學用鉆頭打孔,從不及格到合格到優秀,他的打孔技能快速提升。
“發揚航天精神,遵守航空標準”,一個個與廖攀一樣的“裝配人”把每一個零件都當作藝術品,對每一道工序都特別認真。為確保航空產品的可追溯性,他們的每一次操作,都有質量檢測人員在現場目擊監測并留下記錄。廖攀說,每一位“裝配人”心中,都烙印著一句話——飛機質量不是好與壞的問題,而是生與死的問題。
憑借航天科工三院在復合材料領域深厚的技術積淀和卓越的研發能力,嚴格按照航空標準,海鷹特材裝配組采用業內獨家的軟模成型和氣囊成型技術,制造出翼型工字梁、J型梁等一件又一件定位精準、輪廓度達標的復合材料零件。歷經2個多月鏖戰,C919副翼鐵鳥試驗件正式下線,總檢數據顯示,該副翼產品外觀、尺寸、同軸度等指標完全符合用戶的質量要求。
2013年11月15日,這一對雪白的“翅膀”被正式移交給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海鷹特材作為航天企業的代表參與C919大型客機項目,入行最晚、成長最快,但你們按時保質履行了承諾,這是一份完美的答卷!”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給出高度評價。
延續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踐行著“理想情懷,自強自立,奮斗擔當,改革創新”的海鷹啟航精神,2015年2月11日,海鷹特材裝配班組經過2個多月奮戰,順利完成C919國產大飛機首架后機身后段交付,該部段由37個復合材料件、312個金屬件、13000多個緊固件組成,是全機復合材料應用占比最大部段之一;2016年海鷹特材裝配班組完成C919國產大飛機副翼交付……
風云十二載,以夢為馬,從成立之初的十余人到如今的100余人,海鷹特材裝配班組涌現出一批批優秀人才,如江蘇省青年委員陸明富、江蘇省青年崗位能手廖攀、鎮江市“宜地工匠”孫建等,與此同時,海鷹特材裝配組還獲得江蘇省“工人先鋒號”、鎮江市黨員先鋒崗等一系列團體榮譽。(記者 張瓊霞 通訊員 吳磊 官瑞雪)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