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星計劃”:讓一線工人在新時代發光發熱
金山網訊 “我現在是五級工,推行‘能級工資’后,每個月收入多了500元,如果繼續‘闖關升級’,技能等級提升一級每個月就多100元。”今年34歲的劉俊惠是江蘇萬新光學集團磨片車間的班長。去年11月,他在全省眼鏡行業光學磨工技能大賽上榮獲了一等獎,只有初中學歷的他,靠著平時的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實現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跨越,“現在每月工資到手能有9000多元。‘產改’讓我們一線工人有機會在新時代發光發熱,生活更有奔頭。”劉俊惠頗為驕傲地說。
劉俊惠是我市推進產改,實施“托星計劃”涌現出的“工匠金領”的一個縮影,更是全市68萬產業工人為產業強市“一號戰略”充當“主力”的精神風貌的展現。
作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牽頭部門,職工的娘家人,近年來,市總工會積極探索推進產改工作與產業強市深度融合模式,通過實施“托星計劃”,打造出一支有理想、敢擔當、高技能的產業工人隊伍,為“跑”出鎮江發展加速度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
以賽為媒 培養人才
如何讓產業工人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圍繞產業強市“一號戰略”,市總工會多層次、多類別開展了上百個職工技能素質提升競賽,深化培訓、練兵、比武、晉級“四位一體”職工職業技能發展模式。
借助“產改”契機,丹陽眼鏡行業以大培訓、大比武、大評定、大協商“四大工作法”推動產業產改試點。在大培訓上,參訓職工達2萬余人次;在大比武上,已先后承辦多次省級眼鏡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在實施大評定上,全行業1.8萬余名一線產業工人獲得技能等級證書,1617名技術人才獲得技術等級證書,其中高級128名,中級1421名,涌現出一批“丹陽眼鏡工匠”,既拓展了職工成才空間和發展路徑,又為當地產業升級提供了匹配的人才儲備,真正實現了職工發展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雙向奔赴”。
隨著“產改”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市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也不斷提高。市總工會對“產改”重點行業技能競賽“雙合格”的職工,實施免費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惠企政策。按競賽成效分別給予市級一類、二類競賽年度內2萬元、5000元補貼;對市級一類技能競賽第一名授予市五一勞動獎章稱號,對其他取得優異成績的職工選手,授予市技術能手、市五一技術標兵稱號,按規定晉升技術等級(職稱),享受市總工會組織的免費療休養待遇。
廣搭平臺 全鏈賦能
鎮江船廠“80后”職工唐泉發明的“滾裝船坡道制造安裝檢驗裝置及方法”被應用在該企業11艘工程船舶產品的設計制造中,間接實現企業船舶銷售1.838億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中專畢業的王江, 扎根一線,研究發明了“一種雙轉子繞組式永磁調速器散熱結構”成果,解決了一線最直接最迫切的難題,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平凡“小兵”立下大功,充分展現了我市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激發產業工人技術創新的生動寫照。
通過不斷探索,市總工會走出了一條能夠補齊補強短板弱項,賦能一線職工,培育具備工匠精神高素質技能人才新路徑。
圍繞產業強市、創新驅動,市總工會廣泛組織職工參與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的“五小”群眾性創新活動,先后命名《10千伏支線帶電輔助搭接裝置研究及應用》50項成果為職工“五小”優秀成果;命名《P型晶體硅PERC電池選擇性發射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應用》等30項成果為市職工十佳技術創新成果、先進操作法、優秀專利,給予專項獎勵。同時,將職工創新成果與職工晉級掛鉤,通過設立首席員工、金牌工人、創新能手等激勵制度,激發產業工人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
深化市級勞模創新工作室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命名“裴云峰勞模創新工作室”等10家市勞模創新工作室,創立“董光平工匠創新工作室”等10家市工匠創新工作室。
示范引領 百花齊放
“當我遇到困難走彎路時,師傅會幫助引導我打開思路、搜尋第三方資源。他對我的幫助,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我能夠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他。”來自恒順醋業的生醋發酵操作工陳濤從一名技術小白成長為技術行家,得益于師傅奚寬鵬。
通過“傳幫帶”活動,奚寬鵬把“非遺”技藝在傳幫帶中更好地發揮出來,讓更多年輕人吸取養分、積累經驗,加入技能強國、技能報國的隊伍中,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推進“名師帶高徒”,讓“后浪”快速成長為“新星”。市總工會從各行各業的勞模、工匠、技術能人中選拔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沈曉昆等100名“名師”,使“名師帶徒”活動成為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的快車道。
隨著一項項機制措施的落地,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切身感受到技術能人的春天來了。目前,我市技能勞動者總量達60.3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1.8萬人。
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二級巡視員胡云霞表示,今年是“產業強鏈”三年行動的圓滿收官之年,市總工會將深入總結“產改”經驗,緊扣“四群八鏈”,分批次開展各產業鏈的主打工種專項技能競賽,夯實企業職工的技能水平,培養更多適應企業發展的高技能人才,為實現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記者 朱浩 通訊員 范翊)
責任編輯:王雪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