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做足“聯”字文章,共建美麗長三角
碧波惹燕千轉飛,水映長天萬朵云。切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舒適、美麗的生活環境,推動綠色發展,長三角有條件、有可能、更有責任率先行動、探索新路。
為落實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精神和長三角地區政協主席第一次聯席會議部署安排,今年8月以來,由江蘇省政協牽頭,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政協共同開展“長三角區域污染防治協作機制落實情況”聯動民主監督調研活動。
通力合作,打造三省一市聯防聯治“四驅車”
2005年8月,在浙江工作的習近平同志首次發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講話。7年后,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錢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正式實施。這條源自安徽,流經浙江,匯入東海的河流,不僅培育了富甲一方的杭嘉平原、寧紹平原,還造就了蘇杭人間天堂。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王榮平在11月14日的座談會上表示,新安江流域建立的生態補償機制非常好,值得學習和借鑒。
溧水是百里秦淮河的發源地,石臼湖更是地跨蘇皖兩省,也是長江下游唯一直接通江的湖泊。石臼湖水位受皖南山區降水和長江水位影響大,枯、平、豐特征明顯,如何處理好和上下游在污染防治上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1981年,石臼湖周邊各區(縣)相繼成立了湖泊管理機構,各自負責對本轄區水域實施單獨管理。2017年4月,溧水作為當班區,首次提出倡議組織召開了南京市、馬鞍山市三區一縣石臼湖交接班暨共治聯管工作會議,第一次將其上升到市級共治聯管工作層面。
現如今,兩市三區一縣已基本形成區域協調聯動管理機制,建立了定期磋商協調、監測通報、聯動執法、聯席會議等工作制度,特別是在水污染防治、圍網養殖拆除、人居船舶清理、漁業捕撈等重點工作協調合作日益緊密。
“建立跨省水體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有利于加快形成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形成多層多樣協調保護機制。”安徽省政協常委、人資環委主任閔光輝說。
爬坡過坎,聯動協作“新鏈條”尚需打磨
長三角區域大氣和水污染聯防聯治工作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區域推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仍面臨不少瓶頸制約。
調研組在考察過程中發現,區域的聯動協作機制并不健全,溝通協調機制不夠順暢,協作機制執行約束力不夠,污染防治機制尚未實現與區域能源、產業、交通基礎設施等重大發展戰略的緊密融合對接。
從協作機制看,最直觀的短板體現在長三角區域大氣、水污染治理有關信息數據共享不及時。8月中下旬,由于淮河上游緊急泄洪時未通知下游,使洪澤湖上游等地遭受特大洪澇自然災害,并且夾帶的污水導致江蘇泗洪縣部分地區大量養殖魚蟹死亡,損失達數億元。
從執行力看,缺乏上下游統一污染排放標準和環保執法聯動。此外,長三角區域的互動、對話大多停留在三省一市的省級環保主管部門層面,尚未全面下沉到市、縣(市、區)層面,也使得協調聯動執行力弱。
從區域產業結構來看,發展矛盾較突出,不利于跨區域協作,而且區域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也不利于源頭污染防控。“三省一市有差異,經濟社會發展定位方向不同,所以目標定位也就不一樣。”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副主任朱曉東說。
群策群力,聯合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
慮遠者恒久,謀全域者得大局。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意味著,要求我們也要要提高政治站位,緊扣高水平一體化,充分發揮三省一市政協民主監督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的協調機制,讓協作內容更廣、聯系更緊、標準更高。”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說。
就當前面臨的聯動協調機制不完善、執行力弱、產業結構矛盾突出等問題,來自三省一市的調研組代表們充分發揮能動性,紛紛建言獻策,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舉措。
上海市政協常委、人資環建委主任陸月星在“理順溝通協調機制、完善信息共享機制、深化流域協作機制”基礎上提出要創新協作監管方式,促進重大活動重點管控機制向常態監管機制轉變,推動區域協作模式由行政管控為主向行政市場社會多元化為主,推動長三角區域污染防治機制向長江經濟帶大保護協作機制轉化。
“三省一市協同制定區域內統一的排放標準、加強聯動執法是當前我認為十分有必要確定的事。”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人費志良說。針對區域發展不同步帶來的產業結構問題,朱曉東表示,要明確各自分工,因地制宜做到區域最優。
就如何更好發揮政協的監督作用,調研組一致認為,要加強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政協區域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不斷提高民主監督的質量和水平,為建立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持續改善長三角生態環境質量貢獻政協更多智慧和力量。
交匯點記者 王建朋 吳瓊
責任編輯:值班賬號
